沙湾区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地貌为“七山两丘一坝”,水稻生产面临宜耕农田、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等问题。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要求。
建设“天府粮仓”,地处盆周山区的沙湾区如何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以来,悄然在沙湾区多地落地生根的旱稻,就正在给出新的“解题思路”。
白露后的沙湾区牛石镇安池村北稻南移·旱稻种植示范点,成片的稻田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而这片种植在山地之上的稻子,就是牛石镇在今年7月开始试种的旱稻。
“种植旱稻绝不是噱头!”正在田间认真查看旱稻长势的牛石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主任杨云强说,安池村位于山区,不仅宜耕农田总量少、细碎化,并且常年干旱缺水,用“水稻荒漠”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安池村虽不适宜种植水稻,但却是旱稻生长的宝地。”杨云强介绍,旱稻是一种非水浸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它能够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雨水来满足生长需求,适宜种植在无垠旱地、坡地等干旱生态环境下,具有较强的耐旱适应性。同时,与“水作”水稻相比,旱稻省去了育苗、移栽、大水量灌溉等环节,并且可以两季种植,既节省了人力,又减少了生长周期,虽亩产不及“水作”水稻,但投入产出比能提升30%以上。现如今,多个旱稻品种已在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进行了成功试种。
据了解,今年,安池村北稻南移·旱稻种植示范点采用“集体+农户+专家”模式,试种了旱稻30亩,有旱香1号、旱优73、旱优116三个品种,生长周期在110天左右,将在11月初开镰收割,预计亩产能达到400公斤以上,“北稻南移”也有望彻底解决沙湾区过去种植水稻“望天吃饭”的困局。
目前,沙湾区共在踏水镇柏林村、牛石镇安池村两地试种了旱稻65亩,其中柏林村试种的35亩旱稻已在8月初顺利丰收。下一步,沙湾区将继续深化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旱稻种植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监测和分析,力争试种成功后,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为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探出一条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