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药材之乡”自然禀赋,从“石头缝里抓产业”,打造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川佛手和柔毛淫羊藿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
坚定不移稳住工业“基本盘”,做优做强“两块钢”,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山水资源为载体,深入挖掘“沫若文化”,做靓“沫若故里”,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
今年以来,沙湾区以“农旅兴区、工业强区”为主线,立足产业基础、聚合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发展,加足干劲创先争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了坚实基础。
奋战三季度、决战下半年,沙湾区将坚定不移锚定“争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显著县”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土地为基高水平打造“铜河粮仓”
眼下,正是风吹稻花香的季节,位于沙湾区踏水镇柏林村的特色稻田画进入最佳观赏期。今年,这幅由村民创作播种的乡村艺术作品勾勒出“天府粮仓,粮食满仓”的美好愿景,代表了沙湾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决心——
一方面,坚决守好良田耕地,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今年,沙湾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共种植水稻5.29万亩,经初步测算,平均亩产量为625.5公斤,同比去年提升4.5公斤,目前机械化收割率达到97.2%,预计在9月中旬全面完成收割任务。
另一方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石头缝里抓产业”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目前,沙湾区的川佛手和柔毛淫羊藿种植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同时,推动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区域公共品牌——“铜河有礼”品牌体系依托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下一步,沙湾区将持续深入实施“12522”园区培育计划,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开展夯基强本行动,确保实现“一增两高三清零”目标。
产业为王“两块钢”护航工业发展
生产线上热火朝天、技改工作稳步推进……近日,记者在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看到,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内看到,企业总投资8.78亿元的钒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碳技改项目,目前已完成50MW余热余气超高温超高压发电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其余技改子项目,有望大力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转化效率,推动沙湾乃至全市工业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同样不刷新产业“进度条”的还有四川罡宸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发耐腐蚀性比普碳钢提高大约5倍的稀土耐蚀钢、成功突破1.5毫米极薄不锈钢热轧技术、成功实现300系不锈钢卷板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带领沙湾区不锈钢产业向“链条化、精细化、数字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发展。
以“两块钢”为核心,沙湾区精心构筑上下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形成冶金建材、新材料、清洁能源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2024年1-7月,沙湾区64个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47亿元,达年度投资计划的68.9%,超时序进度10.6个百分点。
目前。沙湾区已先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四川省特种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四川省“十四五”循环化改造园区,通过出台《沙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1235”先进制造业发展思路,力争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文旅共兴“沫若故里”厚植文脉
作为“沫若故里”,近年来,沙湾区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不少游客的“诗与远方”。
以“沫若文化”为核心,沙湾区依托打造沫若戏剧文创园、沫若家风家训楼、沫若文化精品街、沫若书法艺术馆等一批重点工程,并以沙湾区郭沫若故居和重庆沙坪坝区郭沫若旧居为媒介,建立以沫若文化为中心、两地郭沫若故居为基地的“一中心两基地”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和文旅协作机制,扩大沙湾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
作为大渡河风景道的沿途区县,沙湾区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不断擦亮“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招牌,更以“旅游+”的方式将区域内文化、体育、农林、地质、文物、湿地等资源转变为30余个特色项目,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实现特色项目“串珠成链”。
利用丰富的山水文旅资源,沙湾区创新探索“文旅+影视”发展新赛道,通过“影视+旅游深度整合”“影视+教育协同发展”“影视+文创产业升级”“影视+城市品牌建设”模式,着力打造“沙湾拍好剧”特色品牌,培育新的文旅经济增长点,让“热度”变“流量”,做到“能吸引人、留得住人”。目前,沙湾区已先后承接《八角笼中》《白色橄榄树》《时光代理人》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军事科幻短剧《寂灭之境》正在热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