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沙湾经济开发区建设和改造情况
【概况】
四川乐山沙湾经济开发区(简称沙湾经开区)秉承“绿建园区打造、绿色产业导入、绿色智慧运营”三位一体的园区特色,园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实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节能技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创建过程中,园区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定期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德胜集团烧结机头烟气项目实施,同时完善了烧结脱硫、球团脱硫、雨污分流、炼钢除尘、炼铁除尘等污染治理设施技改工程,实现了污染物超低排放和废水零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已逐步实现了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绿色环保、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园区规模。
【基本信息】
四川乐山沙湾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沙湾经开区”)成立于2008年4月17日,由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乐发改函〔2008〕16号文正式批准成立“乐山沙湾工业园区”,2009年12月26日乐山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乐山沙湾工业园区”更名为“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2013年7月10日,根据《乐山市沙湾区人民政府关于产业园区更名的公告》(乐沙府公告〔2013〕5号),“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更名为“乐山(沙湾)不锈钢产业园区”。2019年1月25日,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四川浦江经济开发区等64家省级开发区的批复》(川府函〔2019〕20号),“乐山(沙湾)不锈钢产业园区”更名为“四川乐山沙湾经济开发区”。
沙湾经开区以不锈钢、钒钛钢和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和建设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拉动了乐山市其他工业园区的发展,对全市的经济增长贡献显著,稳固了乐山的工业基础,开辟了地区广阔的工业发展前景。
沙湾经开区规划总面积611.17公顷,包括嘉农镇组团和沙湾镇组团,其中嘉农镇组团北抵嘉农镇燎原村与市中区罗汉镇双庙村交界,西至规划的S430,南达规划的S429,东以大渡河生态河为界,规划控制面积约437.2公顷;沙湾镇组团,即近期维持现状保留区,四至范围为北接余溪河、东邻大渡河,西靠省道103线,南至顺河村邱坝子,规划控制面积约178.7公顷。
图1沙湾经开区
【主要做法】
1推进产业低碳绿色升级发展
完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关联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相互配套,以不锈钢产业和钒钛钢产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并积极发展环保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调整园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循环化发展。园区在不锈钢产业板块已具备年产60万吨不锈钢板坯、160万吨不锈钢热轧、130万吨退火酸洗、37万吨冷轧、20万吨不锈钢制品生产能力,全面形成了“矿石→冶炼→热轧→酸洗→冷轧→制品→市场”完整产业链,成为西部极具影响力的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全国七大不锈钢集群之一。在钒钛钢板块依托德胜集团公司和与之配套的焦炭、新法石灰生产,采用余热余压利用和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再生模式,形成了“铁矿石及烧结→精煤焦炭→炼铁炼钢→联铸联轧→含钒抗震钢材→钢渣提钒→钢渣水泥”循环型产业链,达到年250万吨铁、250万吨钢设计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和清理“小散乱污”企业。配合政府完成淘汰过剩产能及落后产能专项清理工作,完成电力、炼钢、炼铁、焦化、铁合金、水泥、陶瓷、建材砖等过剩产能及落后产能淘汰。“十二五”期间,共节约标煤26.95万吨,累计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2.8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934.8吨,减排氮氧化物581吨,减排化学需氧量655.6吨。同时配合政府开展清理整顿“小散乱污”企业专项行动,对列入清理整顿范围内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环保不达标,环保、土地、安全等手续不齐全的各类“小散乱污”企业通过关停取缔一批,规范治理一批,强化监管一批,限期搬迁一批等方式予以清理规范。园区共清理整顿嘉农镇煜凇木材加工厂、沙湾区方元机械厂等54家“小散乱污”企业。2017年,配合乐山市环保局及沙湾区环保局开展迎接国家环保督察专项排查工作,排查园区企业44家,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园区内企业存在的环保手续不全,废气、废水、固废、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存在的环境风险等问题进行整改。
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排水体制按规划要求采用雨污分流,园区内生产生活污水通过企业预处理达标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截止2023年,园区已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座,企业污水处理厂1座,均能达标排放。
园区内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对燃煤企业实施“煤改气”;加强污染物监督管理,强化废气治理,保证废气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园区内现有企业产生的固废包括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为炉渣、废边角料、除尘灰、污泥等,危险废物主要为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含重金属污泥等。目前园区内企业工业固废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处置措施可行,去向明确,园区内危险废物均严格按照危废管理要求,建立转移联单制度,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公司进行处置,部分企业危废在厂区内暂存,要求尽快联系危险废物处置厂家进行转移处置,避免在厂内长期存储。
3完善保障系统
园区成立之初,环保工作由环境股执行,2019年,园区管委会报经沙湾区编办同意,在园区设置了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生态环境科),配备1名工作人员作为园区环保专职工作人员,业务上受沙湾区环保局指导。
园区生态环境科主要职责为:督促经开区工业企业加强环境安全工作;完成党工委(管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污染治理方面,园区正逐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园区以提高“三废”集中治理水平为核心,实施污水集中治理、废气专项治理、固废综合利用三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固废处置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废气回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水平。
园区编制了《四川乐山沙湾经济开发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要求园区内风险突出企业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园区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并储备了呼吸机、防毒面具、石灰、河沙、灭火器等应急物资,并开展了天然气泄漏等应急救援演练。
【取得成效】
1节能降碳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近年来,园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实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节能技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向国内同行业标杆看齐,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和环保的水平。实施工业减碳降耗行动,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考核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完成全部重点用能企业的考核。“十三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节能技改专项资金35亿元,实施节能减排技改项目75个,淘汰19台落后工艺设备,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3.3%。
2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园区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定期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德胜集团烧结机头烟气项目实施,同时完善了烧结脱硫、球团脱硫、雨污分流、炼钢除尘、炼铁除尘等污染治理设施技改工程,实现了污染物超低排放和废水零排放;罡宸不锈钢公司通过电炉节能减排项目和轧钢加热炉低氮燃烧改造项目等,达到生产过程清洁化效果;同时园区积极组织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目前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园区,德胜水泥企业已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
3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
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了钒钛钢铁循环经济园。以固、液、气三大废弃物全回收循环利用为目标,实施煤气回收发电、高炉余压回收发电等项目,回收石灰窑烟气、锅炉烟气等低品位能源用于余热、余压发电,年发电7.57亿千瓦时,占钢铁企业用电总量的68%。引入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住宅集团华构公司等企业8家,将工业固废再生为轻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粉末材料等产品,年均利用钢渣等固体废物250万吨,产值达10亿元。形成了“铁矿石→钢铁、建材→机械铸造”“粉煤灰、工业废渣→水泥”“余压、余热→电力→炼钢”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4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园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方式,全力构筑生态保护和建设新环境体系。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整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排污单位得到有效监管、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注重发挥公众力量,推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积极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细化责任,使园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23年,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含危废)处置利用率100%。
5绿色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已建立园区绿色发展管理机构,开展绿色园区宣传教育及监管工作。制定人才、招商、土地、科技创新等鼓励政策措施,保障绿色园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验启示】
沙湾经开区在实施过程中,正处于国家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理念探索阶段,存在认识理念局限、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和技术选择存在误区等问题。沙湾经开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一是建议地方将发展绿色建筑放到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紧迫感和主动性,推动相关工作积极开展;二是亟须国家从法律层面制定绿色建筑相关要求,要求各方积极参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操作的奖惩办法规范;三是相对于各种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激励优惠政策配套也应配套实施,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四是要因地制宜,综合考量选择相应节能减碳技术。
四川乐山沙湾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3年6月